SERVICE PHONE

13006712919
新闻资讯NEWS CENTER你的位置: IM体育 > 新闻资讯
IM体育官网推动全民健身热潮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中南民大书写体育强国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12-15 16:33:29  点击量:

  IM体育官网推动全民健身热潮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中南民大书写体育强国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党的以来,我校积极贯彻落实习总关于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活动,让体育特色项目“建”起来、体育竞赛“练”起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起来。近年来,培养了40余名国家一级运动员,760余名国家级裁判员,对外竞赛获得国际级奖项3项、国家级一等奖30余项、省级一等奖140余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体育强国新篇章。

  体育是强国建基的重要载体。学校党委行政切实发挥领导作用,紧紧围绕“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理念,深入推进体育学科建设、师资人才培养、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多方共进、全面落实,为师生健康筑基,为自信自立铸魂,全方位打造全民健身热潮。

  以体育学院为依托,学校深入推进体育学科建设。立足华中,面向全国,学校坚持走竞技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重发展之路,不断探索体育与健康教学新模式。一是优化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学校坚持和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除开展三大球、三小球、散打、游泳等现代竞技体育外,将毽球、三路长拳等纳入公共体育必修课程,开设蹴球、板鞋竞速、柔力球等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选修课程,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加强体育专业学科建设。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体育学院办学条件日臻完善,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院师资雄厚,拥有国际健将、国家健将、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队教练员、国际级裁判员、国家一级裁判员、全运会健身气功冠军等20余人;2019年开始招收体育硕士和高水平运动员(女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获批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新机遇、赋予新动力,推动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内在凝聚力、办学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多方协同为抓手,学校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校联系体育学院,学校下设体育运动委员会,校领导任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校工会、党委学工部、校团委、体育学院等部门联合开展校运会、新生杯、南湖杯、桃李杯等系列品牌赛事,涵盖了篮球、气功、羽毛球、广播体操等30余个项目;还开展了校园马拉松、定向越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等特色品牌体育活动。

  校团委“致青春”运动季打卡活动,体育学院“炫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节系列活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乐在春茗”系列活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猫鼠大战”系列活动,生命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校园安全跑活动……各学院积极打造体育品牌项目,面向师生、覆盖全校,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在2023年10月20日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来校调研座谈会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艾则麦提·吾买尔表示,“通过足球运动,强健了身体,结交了很多朋友,增进了与各民族同学的友谊,促进了情感交融。”

  体育社团协会建设齐全完善。学校还积极打造武术协会、篮球协会、足球协会等15个体育类学生社团IM体育官方网站,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工作要求,以体强身、以体育人。“学校体育类的社团都配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定期开展针对性技能集训,在健身锻炼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体育技能。”体育学院院长郝家春介绍道。

  以全民健康为目标,学校积极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校党委行政非常关注全民健身活动和学生体质发展,在校领导亲自部署和推动下,阳光长跑于2022年启动,目前已有1万余人次参与,进一步协助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要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以竞赛为桥梁,我校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竞赛队伍。目前,我校组建了篮球、足球、田径、跳绳、游泳等12支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队,共培育1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66名二级运动员、760余名国家级裁判员。

  学校是弘扬和培养体育精神的重要场所,以体育学院为依托,近年来,校运动队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国大学生毽球锦标赛、全国大学生(青年)运动会、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全国跳绳联赛、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赛事中取得国际级奖项3项、国家级一等奖30余项、省级一等奖140余项,成果颇丰,多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23年,我校足球队获得湖北省高校“五连冠”,我校武术队获得湖北省高校武术比赛团体“二十五连冠”,被媒体誉为“中南地区高校武术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的训练中,老师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水平都非常熟悉,会根据我们自身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设置目标,以此激发潜能。”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郑爽是校田径队的一员,在备战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田径运动会时正值亚运会,“我们晚上看比赛、白天来训练,老师也常跟我们说,‘赛场无分别,体育精神是一致的’”。

  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生黄进明、闪峰章是舞龙舞狮队教练官云申体育课上的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他们经常头顶烈日,冒着严寒酷暑刻苦训练。“在体育赛场上,胜败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的实力,还与教练的战术、团队的合作等多种因素有关。”我校舞龙舞狮队教练官云申说,“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激励他们不轻言放弃,勇敢迎接挑战,发扬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经过近三年的磨合,舞龙舞狮队成员间默契配合,多次取得瞩目成绩,培养了20余名国家一级运动员。

  以培育体育精神为基,我校体育学院每年还推出“校运指导,院院联动”活动,派出学生教练员到各学院进行项目训练指导,跨学院联合推动校运会高质量开展,覆盖全校20个学院共600余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新生林玟言正在备战即将到来的校运会,“校运指导,院院联动”活动让她感受到了浓浓的体育氛围。“在带训过程中教练员会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战术策略,在提高我们成绩的同时,也有效预防了受伤。”

  以体育教学为根本,我校构建特色体育课程,将武术、初级剑、毽球等纳入公共体育必修课程,开设太极扇、中华体育养生学、健身气功等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选修课程,把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弘扬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二是建设融合新时代体育精神,增强学生心理韧性和提高抗挫折能力;三是推进“学、练、赛”一体化,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深化体教融合,落实‘三全育人’。”校精品在线课程《蹴球》授课老师侯志涛副教授说。

  此外,我校还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校运会竞赛项目。我校校运会自20世纪80年代初创办至今已有三十八年的历史,近年来,学校不断增加校运会中的少数民族项目,毽球、武术、象棋、网球、足球、台球、翻树叶、健美操、摆手舞、押加……力图让更多学生能够身有所感,传承民族体育传统文化。

  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服务社会。我校体育学院是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院校委员会的秘书长单位,下设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建有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和示范基地(民族健身操、表演项目)、湖北省少数民族全民健身宣传基地、湖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全国跳绳大众锻炼等级考级点(全国六个之一)等基地和平台,积极与湖北省民宗委建立合作机制,共同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1年,我校与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合作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文体活动。同时,我校还组建了武术、蹴球、毽球、民族健身操、押加、射弩等12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其中,2018年第九届和2023年第十届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南民族大学代表团共获得一等奖17项、36个二等奖36项、三等奖38项,金牌和奖牌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湖北省代表团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代表队共夺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谱写了对外交流竞赛新篇章,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所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凝结着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各族师生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我校体育学院洪盛志介绍道。

  砥砺新时代,迈进新征程。下一步,我校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对接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培育中华体育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三全育人”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地址:广东省IM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757-86712528 手机:13006712919
Copyright © 2020-2024 IM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粤ICP备2020098903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