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RVICE PHONE
13006712919发布时间:2024-04-30 12:49:57 点击量:
跆拳道后旋踢动作技术分析跆拳道后旋踢动作技术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三维定点测量法和影像解析法,对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原地后旋踢动作的全过程进行了处理和分析,获得较全面的运动学指标和参数,对获得的指标和参数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系统分析,得出后旋踢运动速度的基本特征。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找出其中的不足,从而为跆拳道后旋踢动作的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跆拳道角度转身鞭打 TechnicalAnalysisofrotatekickMovementinTaeKwonDo 【Theabstract】:Usingthree-Dphoto...
跆拳道后旋踢动作技术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三维定点测量法和影像解析法,对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原地后旋踢动作的全过程进行了处理和分析,获得较全面的运动学指标和参数,对获得的指标和参数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系统分析,得出后旋踢运动速度的基本特征。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找出其中的不足,从而为跆拳道后旋踢动作的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跆拳道角度转身鞭打 TechnicalAnalysisofrotatekickMovementinTaeKwonDo 【Theabstract】:Usingthree-Dphotographyandtheimageanalysismethods,thisarticleanalysistheenti reprocessofrotatekickmovementoftoptaekwondoathlete.Thisarticleobtainedthecomprehensivehuma nbodykinematicsdatesandtheparameter.Findouttheadvantagesandshortagesofhistechnique,andthrou ghtraining,makethetechniquemorerationality,andprepareforthetrainingandcompetition. 【Keyword】:TaeKwonDo;technicalanalysis;rotatekick 引言 后旋踢动作是跆拳道运动中基本动作之一,实战姿势开始。两脚以两脚掌为轴均内旋约180度,身体之右转约90度,两拳置于胸前。上体右转,与双腿拧成一定角度。右脚蹬地将蹬地的力量与上体拧转的力量全在一起,将右腿向后上以髋关节为轴直腿摆起,右腿继续向右后旋摆鞭打,同时上体向右转,带动右腿弧形摆至身体右侧,右腿屈膝回收;右脚落至右后成实战姿势。后旋腿攻击的主要部位有要额和。通常作为反击战术或组合攻击中的最后招法使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后旋踢技术在比赛中的优势,以便提高动作的实效性,本文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跆拳道后旋踢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为科学的运动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与对象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跆拳道队优秀运动员刘建宇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使用两台50赫兹的SONY摄像机对运动员的后旋踢整个动作进行三维定点拍摄,一台摄像机架在运动员正前方,另一台架在与之垂直的侧面,距离运动画面均为3.5米,以获得后旋踢这一动作的完整录像,采用沈阳体育学院冬季运动项目技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的艾力尔运动影像分析系统,对所拍摄的动作全过程进行图像解析,得出完成这一动作的运动学参数。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正架(左式)右腿的转身后摆腿为研究对象,此动作为左腿支撑,右腿绕左腿支撑轴旋转的转动动作。动作过程:重心移至左腿支撑,身体向右后转体360?,随转体,上体稍侧倾。同时,右脚离地,右腿经左后向前摆起,脚面绷平,力达脚掌,目视右脚[2]。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本动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两肩开始转动到右脚尖离地时刻T1为预摆阶段;从右脚尖离地到右脚高度最高时刻T2为摆动阶段;从右脚高度最高到完成转身时刻T3为收腿阶段。 2.1预摆阶段躯干、髋、膝的角度变化特征 2.1.1预摆阶段髋IM体育官方网站入口、膝的角度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在右脚离地之前,即预摆阶段,右膝角和右髋角同步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说明右腿在此阶段完成了一次蹬伸的动作,右脚在此环节蹬地对整个动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作用力和反作用了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 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在蹬地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给地面一个较大值的力,从而加大地面对的反作用力,如果此时的蹬地不充分会降低地面对的反弹力,从而使影响到摆动腿的运动速度,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动作的击打力量。 2.1.2预摆阶段躯干的角度变化 我们还可以看出,躯干这条曲线在预摆的前期非常平稳,波动幅度在91?-100?之间,说明在预摆阶段上体保持正直。后期开始出现向上加速增大的趋势,说明随着右脚的蹬地和身体的转动,上体开始向后倾斜。我们知道,转动惯量也是影响转体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影响转动惯量大小的因素[3],转动体相对转轴的质量分布是决定转动体的转动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肢体的质量分布离轴越远,其转动半径就越大,因而使得转动惯量变大,那么,要提高摆动肢体的速度就越困难。因此,合理调整身体各运动环节在转身运动中相对于左腿的质量分布就显得尤为重要。 2.2摆动阶段躯干、髋、膝的角度变化特征 2.2.1摆动阶段躯干的角度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上体的倾斜度继续上升,从100?上升到T2时的166?,说明随着右脚高度增加,上体也跟着向后倾斜,到T2时,上体与地面接行,这样虽然可以加大右脚的摆动高度,但也加大了的转动半径,对的转身速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众多运动员容易出错的地方。根据动量守恒[4]的特点I=ω×r(ω是转动角速度)可以得出,要增大的转动角速度ω,要减小的转动半径r,为了更好的减小转动半径r,在转动时上体要尽量保持正直,同时右腿直腿摆动要尽量向上高抬,以减小腿质心到转动轴的半径。 2.2.2摆动阶段髋的角度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右髋角度在摆动阶段,上下波动幅度比较大,首先在摆动阶段的前期,右髋角度从T2时的170?快速下降至107?,说明运动员完成了一次快速的屈髋运动,此时的快速屈髋对整个转身鞭摆动作非常重要。我们知道,要在环节链末端产生最大的速度,运动应该从最近端的环节开始,逐渐过渡到最远端的环节。许多研究已经
明[5],近端至远端环节的依次活动是产生环节末端关节线速度、环节角速度的方式。髋关节作为运动中的大环节,此时的屈髋可以释放更大的动能,对小腿的快速摆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近而加大击打力度。在此环节的中后期,右髋角的角度开始快速上升到T2的180?,这主要是由于在摆动阶段的前期,被拉长的腰背肌收缩,导致右髋由屈到伸做加速运动,即出现了向外的“放髋”动作。 2.2.3摆动阶段膝的角度变化 该阶段的前期运动员的右膝角有个小的波动,先从T1时的176?下降至171?,然后又开始逐渐上升至180?/s,说明该运动员在此阶段的前期有一个屈膝蹬踹的动作,这对整个动作的转身速度有着关键的影响,有很多运动员在做转身后摆腿的时候都是右腿轮摆一周,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转动半径,而蹬踹则可以减小转动半径,进而提高转身的速度。但是该运动员的蹬踹不是特别的明显,还有待于提高;在T2时,膝、髋最大关节角度峰值出现时机应尽量重合,即运动员应该完全伸膝、伸髋,直腿进行摆动,但是,从该运动员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当右脚达到最高点的时候,运动员右膝角达到174?/s,而右髋角只有140?/s,说明没有完全放髋,这就减小了进攻腿的击打距离和击打力量,在比赛中就会失去很多“机会”,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得分率。这是很多运动员容易出错的地方,因此,在运动训练中,要加强对“展髋-伸膝”的协调性练习。从数据上我们可以发现,该运动员的柔韧性较差,伸展角度不够,所以,在运动训练中,还要加强对身体柔韧性的训练。 2.3收腿阶段躯干、髋、膝的角度变化特征 在这个运动环节中所反映的情况是:右膝角角度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波动,首先从T2时的174?下降到12,然后,从12?迅速生至140?,说明了运动员右脚达到最高点以后,右膝开始迅速鞭打、屈膝回收,为了使右腿更稳、更快地落地支撑,膝关节必须积极的伸膝,以还原至初始的实战姿势,为下一个动作进攻或防守做出更充分的准备。 右髋角在此阶段从T2时的140?迅速上升至180?,这个峰点应出现在T2,说明该运动员展髋时机晚了,使整个动作不协调,造成了击打距离近、击打力量小的错误。之后,始终在180?-170?之间波动,从理论上讲,为了减小腿到转动轴的力矩,髋关节应该迅速的屈髋回收,以加快身体的转动速度,但是,受惯性的影响,运动员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本人在观看过很多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比赛视频以后,发现很多国内外的散打运动员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希望运动员应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躯干的变化也非常大,从171?下降至104?,说明随着动作的完成,在收腿的过程中,身体的站立姿势也逐渐向实战姿势靠拢。 2.4右足的变化特征 在预摆阶段,右脚在X、Y轴上的位置几乎没有波动,说明此时的右脚尖基本没有运动。 在右腿加速摆动阶段的中后期,右脚开始向Y轴的正方向加速、向X轴的负方向加速,且变化曲线时,即右腿“展髋-伸膝”击打时,右脚在Y轴达到最大值1.8m、在X轴达到最小值0.72m,说明右脚的运动方向是向前、向上的;此时,右足处于身体的最远端,为整个动作的击打效果创造了有力条件。 在右腿击打完毕回收的过程中,右足向X轴的正方向、Y轴的负方向做加速运动,说明右足的高度逐渐在降低回收。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在预摆阶段,右脚尖的速度在X、Y轴上的速度都几乎为零,这也说明右脚尖在此阶段基本上没有运动。在右脚尖离地之后,右脚在X轴开始加速,在T2是速度达到13.5m/s,这说明右脚向前加速摆动;在Y轴的上升曲线m/s,这说明右脚快速向上抬高,形成一个向前、向上的快速摆动动作,此时,右腿的快速摆动跟预摆阶段的右脚蹬地是分不开的,如果预摆阶段的右脚蹬地不充分,那么,在摆动阶段的右腿就不会有更大的速度。 T2时,右脚在Y轴上,高度达到最大值1.83m,而速度在击打目标0.04秒后才达到其最大值59m/s,在X轴,也是在击打目标0.04秒后达到其最大值18.5m/s。这说明,该运动员右脚达到最高点时,其速度没有达到最大值,这就影响到了整个动作的击打力量和击打距离,从而降低了实战中转身后摆腿的击打效果。 当右脚速度在X、Y轴达到最大值0.04秒以后,其速度直线下降,下降至收腿阶段中期的0,右脚在X、Y轴出现了短暂的静止。运动员在收腿的过程中,右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说明该运动员在收腿时的稳定性较差,这样在实战中,会给对手留下反击的空档,同时,也会让自己失去进攻的机会,这对于实战中的反手反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加强这一阶段的训练。 3结论与建议 3.1预摆阶段,运动员右膝屈膝蹬地,为整个动作的右腿摆动奠定基础,是整个转身后摆腿在实战中得分成功与否的前提。因此,在运动训练中不能忽略这一阶段的训练。 3.2击打目标的瞬间,髋、膝没有完全展开、右脚速度没有达到最大。这对整个动作的转身速度、击打距离、发力非常不利,摆动击打阶段是整个动作的关键,因此运动训练中,运动员要继续加强这一阶段的训练。 3.3摆动阶段随着右脚高度增加,上体也跟着向后倾斜,到击打完毕时,上体与地面接行,这样虽然可以加大右脚的摆动高度,但也加大了的转动半径,对的转身速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增大的转动角速度,在转动时上体要尽量保持正直,减小质心到转动轴的半径。 3.4回收阶段,在击打完毕之后,右腿要迅速回收至实战姿势,不可在空中滞留,切不可前功尽弃,运动员还要加强身体稳定性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杨象战.转身后摆腿技术分析与训练[J].拳击与格斗,2002(01):32. [2]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0.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物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68. [4]王进.武术套路中旋风脚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1):90,91. [5]弗拉基米尔M.扎齐奥尔斯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损伤的预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75,177.
本文档为【跆拳道后旋踢动作技术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